TOMORROW LAB
07/09/2025
002号点灯人
他不是救火队,
而是灯塔的建造者。
他曾以技术身份为锚,
为无数身份焦虑者规划路线、搭建系统,
自己却还在等待一纸真正属于他的身份许可。
但他没等世界改变,而是用自己的方式,
为 Tomorrow Lab 打下了最结实的基础。
我叫 Mark。
我不是那种站在台前讲故事的人,
但在 Tomorrow Lab 的系统里,
有一整块结构,是我搭的。
我来美国很多年了,
身份的事始终没有个定数。
申请、等待、再申请、再等待。
就像你明知道前面有出口,
却永远不知道何时能到。
这些年,我没办法“光明正大”
地留下什么作品署名,
但我在做的事,一直没停过。
💼 WORK
“他们没实习,
但我能为他们搭一块跳板。”
这段时间,我们把精力放在两件事上,是一次没有收入但有意义的尝试,想为那些还在努力留下来的留学生,多撑一会儿灯火。
1对于已经拿到 full-time 面试的同学,
我们会一起准备面试、模拟答题,
在最关键的时刻,陪他们走完这一步。
2邀请那些已经走通现实路径的人,
来分享他们的故事——
关于身份、选择、转身、坚持,
和那些不为人知的转弯。
我们不评价,只希望更多人能听见,
也能因此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。
我们不收一分钱,但会要求每个人认真负责,因为这些项目,未来可能就是他们简历上那条最关键的“生还记录”。
慢慢地,找到我的人越来越多。
不仅是学CS的,还有学文的、学商的、转专业的。
我就继续拆需求,重构项目,
一点点把那道通往机会的门推开。
我不想让任何人,在学历和经历的夹缝中,被轻易放弃。
···
🧾STAY
“我也在路上,
所以更明白每一个卡住的人。”
这些年,我一直在整理和梳理身份路径的全局地图, 从 OPT、STEM
、H-1B,到 O-1、NIW,
一步步搭出一套真实可行的模型,
帮大家厘清方向、避开雷区。
我不会给法律建议,但我会告诉你:
哪些路径是可能的,哪些雷区要避开。
我知道那种“卡在中间”的感觉,太熟悉了——
不确定、不安全,但又不能停下。
所以我们想做的,
是把这些信息系统化、结构化,
打造成一套来自前人经验与
真实路径的支持型工具。
如果你正站在路口,
这里也许能给你一份比
“听说”更扎实的路径参考。
···
🤝 共建
“我和 Jennie 是完全不同的人,
却建了同一个东西。”
Jennie 是那种特别外向、
容易被人记住的人。
我不是。
我不是。她喜欢点火,
我负责把框架搭起来。
有一次她突然说:
“我们干脆做 NGO 吧。”
我点头了,因为我知道,
她不是在随便说说。她是真的要做。
于是 Tomorrow Lab 成了一个系统:
她管前端——写故事、做内容、连人;
我则在后面默默搭好流程、
整理资源、打通每一个反馈通道,
确保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,不会被落下。
我们都不完美,但我们都愿意为别人搭一条能走、能用的路。
只要有人愿意留下来,
我们就愿意继续搭下去。
现在很多机构做的是“交钱买希望”,
但我们想做的是“不花钱也能获得实际支持”。
我们NGO不卖课,也不贩卖焦虑。
我们提供的,是一套真的能用的内容与路径,
免费的、持续迭代的、来自真实经历的。
不是因为我们不想变现,而是因为我们知道——
在你快撑不下去的时候,
真正需要的,是一个不用先付钱的出口。
魔法|不是谁留下来,而是谁点了灯
很多人以为Tomorrow Lab的创始人,应该是那种“已经成功留下来”的人。 但我们想说,不是谁留下来,而是谁点了灯。
我见过很多在命运未明时还愿意为别人发光的人, 他们不是舞台上最亮的那道光,但却总能照亮别人。
Tomorrow Lab 是为这些人建立的系统。 一个 Silent Builders 的系统,一个非主流路径的锚点。
如果你也曾点亮过别人,哪怕只是一瞬, 你就已经,是我们的一员。
这不是一篇介绍文章,而是一封信。 写给所有不被主流路径定义、却仍愿意留下来的人。
📢 想加入我们?
无论你想成为 Tomorrow Lab 明日实验室 的志愿者,
还是希望投稿分享自己的故事,
都欢迎你参与进来!
投稿 & 报名链接:
https://wj.qq.com/edit/v2.html?sid=23046846
(复制至浏览器打开)
社媒搜索:
小红书 / LinkedIn
关键词【Tomorrow Lab 明日实验室】